Z6.COM【相机博物馆】数码相机发展史
发布时间:2023-11-25 17:14:07

  Z6.COM197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足球迷可能会想到那是万人迷贝克汉姆先生出生的年份,而像笔者这样的相机粉儿则激动着这一年数码相机诞生了!屈指一算,从1975年到现在,数码相机已经有了38年的历史,虽然其在整个相机发展史上所占的比重只有两成,但带来的改变却要超过以往所有时间的总和。

  如果你对数码相机的历史并不了解,那你来对了。接下来笔者跟你一起回顾数码相机发展史。

  在开始我们的详细回顾之前,先来段发展重点的综述。数码相机从开始到现在,已经有了38年的历史,且不提当年的产品如何昂贵,单是从庞大的体积和缓慢的反应速度来看,都很难让人接受。小型化是数码相机在整个发展史中一直在进行的部分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相机的尺寸始终在往小了发展。

  此外,像素、速度、功能的提升,可以算是数码相机这些年进步的三大重点。目前像素已经达到了8000万的高度(一次曝光相机),速度则达到了每秒钟60张,功能从拍摄功能、视频功能再到分享功能无一不全。在这三点中,功能的提升可以说是数码相机普及的最重要原因,也是数码相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。

  第一台数码相机是1975年柯达的实验品,拥有100×100的黑白分辨率,当然这台类似机床的数码相机就是一个纯粹的实验品,不过这也正式宣告了数码相机在人类历史上的诞生。(呱唧呱唧,可喜可贺!)

 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应该算是1981年索尼生产的Mavica,这台数码相机采用了可交换镜头设计,其传感器面积与目前的尼康1系统相似,约为12mm×10mm,具备570×490≈28万像素,拥有标准变焦,中焦,长焦这3枚镜头。

  之后各大厂商都推出了相当多的实验型号,1989年的富士DS-1P可以算是世界上首台使用闪存存储介质的相机,这一存储模式沿用至今,也成了目前相机存储信息的第一方式。当然此时的DS-1P并非零售商品,绝大多数人无缘购买。(富士DS-1P的外形总会让我联想起一种叫做刮胡刀的护理产品。)

  柯达的DC40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款成熟的商业化小型数码相机,不过从时间上已经到了1994年,虽然像素仍然停留在756×504≈38万的数字,只有内置的4MB闪存,但是使用起来却十分方便,而且只要4节AA电池即可供电,这款外形奇葩的数码相机价格为699美元,非常具有吸引力。

  在同一年,数码相机业界出现了一款非常特别的产品,那就是苹果的QuickTake 100,这也是苹果历史上第一款数码相机,与当年其它品牌的类似产品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当然,苹果的数码相机项目在乔布斯上台之后全部被砍掉,如果保留的话,或许我们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。(有点可惜了。)

  时间来到1995年,一款非常特别的单反相机尼康E2诞生了。实际上,这是一台尼康与富士共同开发的相机,采用了极其特别的光学补偿机构,虽然只使用了2/3寸的CCD传感器,但是却没有焦距转换倍率。

  这种光学缩小装置也让感光度提升了不少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系列的单反相机ISO都是从800起步(实际上只是50),尼康与富士的合作也再一次证明了基友的力量是无穷的。补一句,同类的光学缩小装置到2013年才在市场上流通,而且也是用在单反镜头转微单相机上。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
  1995年出现的另外一台相机,可以说是现在数码相机模式的鼻祖,那就是卡西欧QV-10,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LCD屏幕的数码相机,也是第一台采用LCD屏幕取景的数码相机。我们可以看到,光学取景器已经走向了没落之路,而这个趋势就是卡西欧QV-10引来的。在QV-10之后,理光也发布了一台使用相似传感器的相机RDC1,相对于卡西欧的产品增加了视频拍摄功能,可以说这也是数码相机历史上第一台可以拍摄视频的产品,虽然精度颇低,但也算开了一个好头。

  1996年,柯达发布的DC25具备一个很大的特点,那就是使用了现在仍然在沿用的CF卡,这也是数码相机正式确立存储卡体系之后的第一台相机。而1997年出现的索尼FD5则采用了3.5寸软件作为存储介质,在当时来看这也许是个先驱的想法,不过事实证明软盘没有未来,存储卡才是王道。

  1998年,美能达曾经推出了一款非常特别的可换“镜头”相机,它的本质是将镜头与传感器部分一同更换,这台相机名为EX1500,具备28mm定焦和38-105mm变焦2枚镜头,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组合来选择,美能达EX1500虽然有着有趣的设计,但美能达却没有继续推出改良机种,实在有点可惜。

  同样在1998年,佳能推出了旗下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,也就是传说中的佳能D2000。这台与柯达联手打造的数码相机只能用庞大来形容,当然要和过去的单反相比还是小多了。D2000采用了尺寸高达APS-C的CCD传感器,200万像素也带来了非常不错的画质表现,在当时绝对给力。

  1999年,尼康拿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自己的单反相机——传说中的D1。D1采用了270万像素的CCD传感器,可以说是当时画质最为优秀的数码相机,而且D1的机身十分紧凑,与当年的F5并没有太大的差别,这个尺寸也被目前所有的旗舰级单反沿用下来。

  2000年,颇为热络的康泰时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全画幅单反相机N Digital,这款相机使用了来自飞利浦的60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,不需要考虑焦距转换倍率等问题,创下了当时数码相机之最,无奈康泰时后来活的实在是不咋样,这东西也没卖出去多少台。

  佳能D30也是2000年发布的,是第一款采用CMOS传感器的单反相机,具备310万像素,APS-C画幅,机身级别与目前的5D3较为相似,我们从这台相机身上也能看出佳能对于CMOS传感器的前瞻性。2000年值得纪念的很多,索尼CD1000采用了CD作为存储介质,其实索尼历史上尝试过相当多种东西存储,不过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,CD作为一个要求稳定性非常严格的存储设备,显然是不适合放在数码相机上的。

  之后的2001年比较瓶颈,只有一台尼康D1X使用了非常特别的长方形像素排列,530万像素的CCD传感器在当时来看很不错了,不过这种方法让这台相机的纵向分辨率十分不足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
  2002年,我们迎来了几台具备历史意义的机器,比如佳能1Ds,这是历史上第一台具备实用价值的全画幅相机;适马SD9则是历史上第一台使用了X3传感器的单反相机;富士的S2 Pro是历史上第一台使用2种像素尺寸的单反相机。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,而且除了S2现在都有了相当长足的发展。

  2003年出现的机器可能更多的是市场上的意义,比如首台尼康F卡口的全画幅相机柯达DCS Pro 14n,当然这台机器除了低感画质其他实在是不值一提;4/3系统的起源机奥林巴斯E-1;佳能300D是世界上首款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;索尼F828则使用了极其特殊的4色传感器,同时也算得上是旗舰级小型数码相机历史上的最高峰。

  如果说之前的相机更多的具备试验形式,所有的数码单反机型也都有对应的胶片相机在同期进行研发,以保证技术上的同步。那2005年之后,就连续出现了多款全部独立研发的相机,小型数码相机也逐步成型,抛弃胶片时代的思路。

  尼康D2H采用了400万像素的LBCAST传感器,拥有当时十分优秀的高感表现,是当时第一台支持WiFi的数码相机,新闻记者在使用时可以非常轻松的将照片远程传递回电脑,十分方便。(这台相机目前仍然有人在使用,古董不老的代表。)

  在2004年,还有一些很各色的产品,比如世界上首款一体化的645数码单反相机玛米亚ZD,这台相机采用了2200万像素传感器,尺寸也高达135相机的两倍。同年的爱普生R-D1则是世界上第一款旁轴相机,对于曾经的徕卡用户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2005年还出现了一台跨时代的产品,那就是佳能5D,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全画幅传感器下放到准专业相机的层次,5D的上市实际售价仅为20000元,而当时退市的1Ds也在40000元以上,如此的价格差异足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。

  这一年,徕卡也发布了一款名为DIGITAL MODUL R的数字后背,事实上这也是最后一个也是最成型的一个135单反相机用的数码后背,这个后背使用了倍率约为1.3X的1000万像素CCD传感器,可以用在徕卡R9上,让传统的胶片相机变成数码相机,不过这种东西被市场证明为不靠谱,后续也就没有再出现过。

  之后的2006年可以说是风平浪静,各种优秀产品还在出现,但是始终没有一个质变的点存在,只有柯达推出了一款颇有特色的小型数码相机,也就是V705,这款相机采用了极其特别的双镜头设计,一颗23mm的超广角加上39-117mm的3倍变焦组合成了一个非常实在的焦段,23mm的广角也是很久没人超过的数字。

  2007年出现的尼康D3,在整个相机历史上都是很重要的产品。尼康D3虽然使用了全画幅传感器,但是很新的工艺和仅有1200万的低像素,瞬间掀起了人们对于高感的一种崇拜,当时ISO 6400可用是D3的口号,也是一种大家的向往。

  2008年,现在颇为主流的机型,也就是没有反光板的大尺寸传感器可交换镜头相机来了,松下G1是先行者,而三星NX10则是APS-C无反相机的第一款,这2款相机以及其他品牌的衍生品成为了目前关注度很高的产品。

  另外,飞思P65+是用于645相机的数码后背是世界上第一款达到了645全画幅的数码后背,让人们在使用120镜头时不需要考虑什么转换倍率之类的事情,可以尽可能的发挥645相机的视角优势。

  松下LX3,无论使用4:3拍照还是使用16:9拍照都不需要进行裁幅,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冗余传感器是一种浪费,不过传感器的成本下探空间是十分可观的。

  2009年之后,相机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改革高峰,出彩的普遍为小型数码相机,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功能上做了创新。比如索尼G3内置了WiFi以及浏览器,可连接无线网络,算是世界上第一台智能相机;三星ST550使用了独特的双屏设计,可以让被拍摄者乃至于带来方便甚多的体验;富士W1采用了双镜头双传感器设计,是第一台民用级的线D设备。

  此外,也有一些特别的产品出现,比如世界上首款全画幅旁轴相机M9,虽然是数码相机但是仍然保留了胶片时代的诸多特性,绝对算是个奇葩。理光推出的GXR回归了同时换传感器以及镜头的思路,在当时的确吸引了不少眼球,虽然最后失败收场也是震撼人心。

  2009年还出现了索尼A850,这是全画幅单反相机历史上最便宜的产品(低过D600和6D),当然了由于这是一款出来的相机,所以并没有生产太多,再加一些功能上的缺失,和索尼对于一些地区市场的限制,导致于这台相机始终没有大卖Z6.COM。

  2010年的市场,留下的都是一些比较奇怪的东西,比如使用了混合取景器的富士X100,具备极强视频拍摄能力的小型无反相机松下GH2,使用了独特半透镜的索尼单电相机A55,这3台机器都是在独辟蹊径,毕竟这个市场已经走向了成熟,不出奇兵没办法。

  紧接着的2011年是数码相机的大萧条,出现的产品可能噱头更多。除了强悍无比的佳能EOS-1D X,其余的产品都难以让我们觉得能有多么犀利的进步。当然2011年出现的卡西欧神器在国内市场上的风靡程度只能用恐怖来形容,在这里我只能说,女人的钱好赚啊!

  另外,2011年能让我们记住的机器只有光场相机、宾得的小Q、尼康的V1,光场相机本身的理念还是蛮好的,但是直接回归20世纪水平的画质我想谁都会觉得很别扭的,宾得的小Q是一个绝对外观取向的产品,购买他的人只有喜欢不喜欢。至于尼康V1,虽然他代表了整个相机的生产工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,但是这款产品本身却没有太多令人欣喜之处,很是遗憾。

  也许是厂商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太过放水了,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的新品非常给力。最给力的就是尼康D800E,这也是135相机头一次尝试挑战645相机的画质,也是世界上首台具备有无低通两个型号的相机产品。

  索尼的RX100和RX1两个兄弟都隶属于黑卡系列,这个系列的产品则是直接打破了市场上的体积画质比,RX100是目前画质最好的能揣到兜里的相机,而RX1则是画质最好的小型相机,虽然它们其它的特色并没有那么耀眼,但仅这两点足以折服人。

  尼康S800c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安卓系统的相机,而三星EK-GC100则是世界上第一款具备3G网络互联能力的相机,2款相机都代表了整个相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,同时也证明了其实所谓的智能系统离相机并没有那么遥远。

  数码相机作为新型的,到今天已经成为主流的影响记录设备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,而且日益成熟,并必将得到更加丰富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。感谢本文原作者,并让我们和原作者一起共同期待数码相机的未来吧。

  就目前数码相机的发展而言,专业系统领域正面临一个过渡阶段,及单反相机到无反的过渡。

  单反的最大特点是,利用机身内部的反光镜把经镜头进入的光线分开,光线被传送至记录拍摄物体的摄像传感器及摄影者观看的取景器等,同时还被传送至AF(自动对焦)专用的相位差传感器。因为该相位差传感器可向拍摄物体高速对焦,所以单反相机比普通相机的拍摄速度快。但反光镜需要一定的容纳反光板系统的配备空间,这也是阻碍单反相机小型化的最大原因。同时如反光板因引起的机震、较长的法兰距、较高的成本等也是传统数码单反固有的问题。因此,希望通过去掉反光镜来克服单反相机“大而重”缺点,同时更好的容纳新的电子系统等等便是无反相机的使命了。

  无反相机即无反光板相机,也称半透镜相机。早在胶片单反相机时期,佳能、索尼、松下等光学厂商都纷纷研究设计采用半透镜技术的无反,用意其实是想在超高速连拍时,消除传统单反反光板上下运动所产生的振动、延迟、取景器全黑时间过长等不利因素,因而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。当然无反技术跟单反技术一样,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需要克服的缺点,这个是后话。

 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无反相机主要分为“单电”和“微单”两种形态。“单电”称为单镜头电子相机,其本质就是外观类同单发的无反相机,目前只有索尼在产,使用的是索尼数码单反的a镜头规格。而“微单”称为微型单反,其本质是微型化的无反相机。微单由松下率先推出,第一型为G1,而真正发扬光大微单并席卷市场的是索尼E系统微单,依然成熟型号齐全,目前只有索尼和徕卡有全画幅微单上市,且市场极好。可以预见,无反系统,尤其是微单系统已经为大家所接受,而且依然进入专业摄影领域,而且必将成为未来数码专业领域的主力,甚至成为霸主也是可以预期的。

TOP